【第1句】:【吵吵闹闹到白头】见“打打闹闹,白头到老”。
【第2句】:【拿着一把汗】见“捏一把汗”。
【第3句】:【宁输一子,不失一先】(谚)指下棋时,宁可输掉一个棋子,也不可失去一着主动进攻的机会。也借指做事贵在争取主动,而不在一时的利害得失。 也作“宁失数子,不丢一先”。
【第4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歇)水银:银白色液态金属,比重大,泻地呈圆珠状滚动,遇有空隙便滚入其中。形容会钻营。也指能利用一切机会。 也作“水银渗地——无孔不入”。
【第5句】:【彭祖活了八百八,见过黄河一澄清】 释义:彭祖: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姓筏(jian)名铿,夏殷时代人,黄河也曾有过澄清的时候。 例句:小五问:“人常说,彭祖活了八百八,见过黄河一澄清。就是那个黄河哇?”
【第6句】:【会家不忙,忙家不会】 释义:会干的人不忙乱,忙乱的人不会干。 例句:这大圣正是会家不忙,忙家不会,理开铁棒,做一个“乌龙掠地势”,拨开钢叉,又照头便打。
【第7句】:【墙里说话墙外听】(谚)人在墙里说话,须防墙外有人窃听。指人说话,特别是说秘密的话,要处处留神,谨防走漏消息。 也作墙里说话,墙外有人。 墙里人说话,墙外有人听。 墙里说话墙外听,道边说话草棵听。
【第8句】:【坐蜡】“坐蜡”比喻陷入为难境地;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白庇惺币残醋鳌白啊薄1狈娇谟镏谐S?。 “坐蜡”一词源自佛教中的“坐夏”。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里记载:“(印度)僧徒依佛圣教坐雨安居……前代泽经律者,或云坐夏,或云坐腊?!闭饫锾岬降淖?,是指佛教僧人每年定期的诵经活动。根据佛家的戒律,每月望晦日即农历十五和三十,众僧人应齐集一处,诵读《戒本》,而且每人都要对照进行自我反省。如有违犯清规戒律之处,则要按情节轻重依法忏悔。一年之中,农历四月十五至农历七月十五的期间(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夏季,谁坐都难受),僧人们须定居三个月,潜心修行,自省自律接受批评。经过这样的修炼之后,受戒的年头才算增长一岁,也叫“一腊”。因为腊月在农历中为最末,过了腊月即是新的一年,所以佛教中就用“一腊”来表示受戒了一岁的意思。由此,这种“坐夏”活动就又叫“坐腊”了。 后来,“坐腊”这个词逐渐由佛教用语转入口语当中,词义也由原来的“受戒自律”转变成了“为难、受困”的意思了。
【第9句】:【表面上仁义道德,骨子里男盗女娼】见“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第10句】:【峨眉山上活猴,看精的你】 释义:形容人十分聪明、机灵。 例句:元英说:“观音堂大殿椽头上,不就画的是夜蝙蝠?!北K锼担骸罢媸嵌朊忌缴匣詈?,看精的你。”
【第11句】:【处家人情,非钱不行】(谚)安排家计生活,支应往来人情,无法离开钱财。指生活中钱财不可缺少。
【第12句】:【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谚)未为:不算,算不上。指人世间安定快乐的生活远比黄金更宝贵。 也作“休道黄金贵,安乐价更高”。
【第13句】:【逢山开路,遇水叠桥】(惯)比喻设法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也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逢山开道,遇水搭桥。
【第14句】:【撞倒南墙不回头】(惯)形容人固执,不知变通或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也作撞到南墙不回头。 碰到南墙不回头。
【第15句】: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第16句】:【怪由心作】(谚)怪异妖魔的景象,都是由人的主观幻觉产生的。 指人只要心怀坦荡,光明正大,就不会见神见鬼。
【第17句】:【有多大的笼子,养多大的鸟】 释义:比喻要根据条件办事。 例句:按说,应当有多大的笼子,养多大的鸟!可我……
【第18句】:【八九不离十】 释义:数字的顺序是八九紧接着十,比喻相差不多。另外,“十”与“实”谐音,常说明估计或猜测的情况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例句:“……咱们对男人心理分析不了,可是对咱们自个儿总能透视个八九不离十……”
【第19句】:【狗不嫌家贫,人不嫌地薄】 释义:比喻人总是眷恋故土和家庭。 例句:人们常说:狗不嫌家贫,人不嫌地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
【第20句】:【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谚)人人在背后都被人说长道短,在人前也都会对人品头评足。 指人前议论人,背后被议论,这是人情之常,用不着大惊小怪。 也作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谁个背后不说人。
【第21句】:【门子(门路)】现在,老百姓把在政府里或某些部门里有熟人、能办事的人称为有“门子”。这些门子如果不坚持原则,便会为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大开方便之门。那么,“门子”是怎么来的呢? 门子,是古代衙门中的差役,相当于现在的门卫。古代的门子属于贱役,地位很低,甚至谈不上什么地位,但是位置却不可小视。他们把守着官衙门口,谁要想进衙办事,首先要经过大门关口。不管什么人,也不论什么事,哪怕火已上房,只要不经门子批准,休想与老爷见面。尤其是那些熟知官场规矩、心地贪婪的门子,常常把这一特殊位置,当成捞外快的福地。外人要想入见官员,先要拿银子说话,这叫“送门包”。所以古代的门子又被看做“门路”,要想顺利办成事,不走门子,恐怕十有八九会办砸了。可见,“门子”的作用何等重要。 对外来办事的人是如此,对深居简出的官老爷,有些门子同样会耍些手段,或成人之事,或坏人之事。官老爷该见的人或阻挡在外,不该见的人或不速之客放人,或任意扩大事态,或刻意隐瞒真相。他们深谙本衙大人的喜好,也摸透了外来人员的心思,常以点拨、诱使、欺骗、夸大等种种手段为自己捞取好处。比如京剧《铡美案》中陈世美的门官给秦香莲出主意:你在前面跑,我在后边撵,扯下一片衣衫。将秦香莲放入驸马府中。 可见,官府有了“门子”,也就有了“门路”?!懊抛印币簿陀辛巳碌暮?,那就是走后门,办私事,以私损公。
【第22句】:【宝剑脱与烈士,红粉赠与佳人】(谚)烈士:壮士,侠义、豪壮的人。 佳人:美女。有宝剑就赠给侠义的壮士,有红粉就赠给美貌的佳人。 指宝物应该送给最需要、最合适的人。 也作“红粉赠佳人,宝剑赠壮士”。
【第23句】:【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歇)酥:本指融化,转形容肢体软弱无力。多形容感情冲动,不能自持。 也作雪狮子向火——软瘫了半边。 雪狮子向火——酥了一半。
【第24句】:【反说反有理,正说正有理】(惯)反面正面都有理。指人狡辩,无论怎么说,自己都有理。
【第25句】:自称好,烂稻草.
【第26句】:【撞了一鼻子灰】见“碰了一鼻子灰”。
【第27句】:【屎壳郎掉在磨道里——充大耳朵驴】(歇)磨道:牲口拉磨时绕磨盘四周走的圆形小道。大耳朵驴:即驴,因耳朵较大而称。比喻品行低劣或无能之辈冒充体面的人物。 常含讥讽意味。
【第28句】:【掉书袋】(惯)指爱引经据典,卖弄才学。 也作“调书担”。
【第29句】:【藏了和尚藏不了寺】(谚)和尚: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指和尚能躲藏起来,寺院却无法躲藏。常比喻躲避不是个办法,事情终得要解决。 也作“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寺”。
【第30句】: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第31句】:【摸不准脉窝】(惯)比喻找不到问题的症结。
【第32句】:【扁担是条龙,一生吃不穷】(谚)指扁担是个宝,靠它能维持一生生计。
【第33句】:【上嘴片碰下嘴唇】(惯)形容人只会说。也形容要说的话非常容易、轻巧。 也作上嘴唇儿一碰下嘴唇儿。 上嘴唇往下嘴唇一碰。
【第34句】:【宝马须戴金鞍鞯,良弓要配玉箭囊】 释义:双方地位要相等,要匹配。 例句:她想:俗话说“宝马须戴金鞍鞯,良弓要配玉箭囊”,我怎么就忘了。 于先生人再好,但怎能看得上我。人家是贵公子,名门之后,是大观园里的贾宝玉,自己大不得了是个唱大鼓书的,就好比大观园里的小戏子芳官、玉官一样,要想靠他这样的贵公子,还差着八丈远呢!
【第35句】:【白了尾巴梢的老狼不好打】(谚)尾巴梢上的毛发白,表明这匹狼已经很老,老奸巨猾,不好对付。 比喻岁数大、经验多的敌人,难以制服。
【第36句】:【找台阶下】(惯)比喻寻找摆脱窘境的机会或借口。
【第37句】:【好汉生在嘴上,好马生在腿上】(谚)好汉的嘴是伶牙俐齿、能说会道的,好马的腿是矫健有力、日驰千里的。指看人要看他的语言交际,看马要看它的奔驰功力。 也作好马出在腿上,好汉出在嘴上。 好马在腿,好汉在嘴。
【第38句】:【捡到筐里就是菜】见“搭在篮里便是菜,提在篮里便是蟹”。
【第39句】:【有一利即有一弊】(谚)弊:弊病,坏处。凡事存在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就有不利的一面。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纯粹的好或纯粹的坏都是不存在的。
【第40句】:【比登天还难】(惯)极言事情之难办。指事情不可能办成。 也作“比登着梯子上天还难”。
【第41句】:【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谚)1指浇花要浇到根上,枝叶才会茂盛,花朵才会鲜艳;教人要重在思想教育,思想开通学习才会自觉。 也作“教人教心,浇花浇根”。
【第42句】:【往火坑里推】(惯)比喻使人遭受苦难,陷入悲惨的境地。 也作“向火坑里推”。
【第43句】:【把吐出来的苦水再喝进去】(惯)比喻重新受苦受难。
【第44句】:【为着别人的豆子,炸了自己的锅】(惯)比喻为给别人办事,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第45句】:【艺高人胆大】(谚)艺:武艺。指武艺高强的人往往胆量就大。 也作艺高胆大,气壮心明。 艺高人胆大,英雄出少年。
【第46句】:【城狐不灌,社鼠不熏】(谚)城墙上的狐狸窝不可用水灌,不然会毁坏城墙;社庙的老鼠洞不可用火熏,不然会烧毁社庙。指邪恶有所凭借便难以清除,常借指帝王左右的佞臣无法铲除。
【第47句】:【山高皇帝远】(谚)指在远隔千山万水的偏远地方,中央的权力难以达到,任凭地方势力各自为政,难以制约。也指邪恶横行,百姓无处鸣冤。 也作“天高皇帝远”。
【第48句】:【千针难缝人心碎】(谚)干针万线,也难缝合破碎了的心。指人一旦伤透了心,便再难回复到以前状况。
【第49句】:【水火不相容】 释义:比喻矛盾冲突,无法调和。 例句:他绝不使自己的家业接近仇人姚士杰,那和他的“政治性儿”水火不相容。
【第50句】:【不分青红皂白】 释义:皂:黑色。不分是非,不论曲直。 例句:“那‘小畜生’不分青红皂白,就夹脸一嘴巴……”
【第51句】:【伸手不打垂尾狗】(谚)指对于失势与失意者,应当有怜悯心,不可无情挞伐。
【第52句】:【笼中之鸟,网中之鱼】 释义:关在笼子里的鸟,进入网内的鱼,比喻很难逃走。 例句:求你老人家,念着与我们员外八拜之情,如今既住在这里,就如笼中之鸟,网内之鱼,若要报仇,不费吹灰之力,要错过这个机会,可就无处去找了。
【第53句】:宁救百只羊,不救一条狼.
【第54句】:【兄弟同心,黄土变金】见“弟兄协力,土块变金”。
【第55句】:【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 释义:比喻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例句: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薛莲到连队的第一天,就不知道羞耻地逢人乱吹:“我爸爸在我生日时,从新疆带回一朵雪莲花!……”
【第56句】:【吃饱了一家不饥,锁住门不怕饿死板凳】 释义:指家里只有独身一人。为光棍汉的谐谑语。 例句:他只是一身一口,没有家眷。他常好说两旬开心话,说是:“吃饱了一家不饥,锁住门不怕饿死板凳。”
【第57句】:【水有源,树有根】 释义:比喻不能忘了根本。 例句:赵连啥说:“都说是水有源,树有根。叫我看呐,这大字报也长着根!”
【第58句】:【天上掉馅饼】(惯)比喻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或好处。也比喻不可能实现的好事。
【第59句】:【货郎担子——两头货】(歇)两头:本指这一头和另一头,转指三天两头?;酰盒场盎觥?。指接连发生灾祸。
【第60句】:【歪着枕头睡觉——想偏了心】(歇)本指心脏偏向一边,转指人胡思乱想,打错了主意。含讥讽或责骂意。
【第61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释义:三尺坚厚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造成的。比喻事物达到目前的状况,不是一时一日完成的,而是经过了量的积累才形成了质的飞跃。 例句:他苦笑了一下,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孩子堕落已久,一时半时是不容易改掉他的毛病的!”
【第62句】:【生姜断了辣气】(惯)比喻人改变了本质、秉性。
【第63句】:【井深槐树粗,街阔人义疏】(谚)高原深井,树大根粗,这是北方的自然景观;街道宽阔,往来稀少,这是北方的人情写照。指景象壮丽,人情疏淡,这就是北国风光。
【第64句】:【卖片儿汤】(惯)片:谐“骗”。指骗人。
【第65句】:【听见风,就是雨】 释义:比喻做事轻率,盲目。也指轻信。 例句:“这号人哪,都是气象大学毕业的,听见风,就是雨,看见闪,就是雷,……”
【第66句】:【一根木头做不成梁,一块砖头砌不成墙】(谚)比喻要想成事,得靠众人,不能单枪匹马。
【第67句】:【眼泪往肚子里流】(惯)比喻满腹悲苦无法向人诉说,只有藏在心里。 也作眼泪打肚里流。 眼泪在肚里落。 眼泪往肚子里吞。
【第68句】:【磨刀不误砍柴工】(谚)把砍柴的刀磨快,虽然费了些工夫,但砍柴就省时省力。指凡事作好准备,就会事半功倍。 也作“磨镰不误打柴工”。
【第69句】:【凡药三分毒】(谚)凡是药物,总含有一些对身体有害的成分。指药能治病,但同时也有副作用,服用时必须慎重。 也作“是药三分毒”。
【第70句】:【晴天里一声霹雷】见“青天里一个霹雳”。
【第71句】:【城隍庙的鼓槌——一对】(歇)本指鼓槌成对,转指青年男女相般配。也指人品、能力等相当。
【第72句】:【有粥吃粥,有饭吃饭】(惯)比喻随遇而安。
【第73句】:【评剧】剧种一般冠以地域名称,如豫剧、淮剧、晋剧、河北梆子、秦腔等,评剧则比较特殊,与地域名无关,它是怎么来的呢?有两种说法比较流行。 一种说法是,首先使用“评剧”二字的是早期评剧女演员李金顺。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两次闯关东的李金顺又回到天津演出。当时这位誉满关内外的名角,对演出的戏报上所用的“蹦蹦”(评剧原来的名称)二字十分厌恶,故把“庆春平腔梆子班”中的“平”字抽取出来,将其改名为“平戏”。但因为当时京剧也叫平戏,两样剧种同名叫人难以区分。因此,天津的一些文人墨客建议李全顺将“平”加一…言”字偏旁,从此就称“评剧”了。 还有一说,民国初年,一评剧团到北京演出,当时的“评剧”叫“平剧”,与北平(京)的“平剧”同名。有一天,评、京两班儿演员碰巧到一个饭馆吃饭。京剧演员看不起小地方来的评剧演员,质问他们有什么资格敢叫“平剧”,吵得不可开交。当时知名度很高的李大钊也在饭馆吃饭,他是唐山人,对家乡戏颇有研究,见双方争执不下,便走上前劝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你们平剧(指评剧)的演出风格是善于演出平装戏(相对于古装戏),时评政局,鞭挞丑恶,接近百姓,风趣活泼,不如在‘平’字旁加一‘言’字,改叫‘评剧’,更符合你们的演出风格,你们看如何?”,双方听了,非常佩服李大钊的高见,遂握手言和,“评剧”之名由此而来。
【第74句】:【深不对,浅不是】(惯)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对。指不知怎么做才能使人满意。
【第75句】:【花枝叶下犹藏刺,人心怎保不怀毒】(谚)花的枝叶下还藏着刺,谁能保得住人没有毒害人的心思呢。 指人心莫测,要时时提防。
【第76句】:【姑娘有福气,前世招佳婿】 释义:前世:前生,迷信指人生的前一辈子。迷信认为,姑娘要是有福气,前世就注定了要招个好女婿,即婚姻是前世就由天定了的。 例句:常言说得好,姑娘有福气,前世招佳婿,虎妹姑娘的福气是前世招的!
【第77句】: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第78句】:【表壮不如里壮】 释义:事物的外表强壮不如事物的内里强壮。也可以比喻妻子善于持家,比男子更重要。 例句:“嫂嫂是个精细的人,不必用武松多说。我哥哥为人质朴,全靠嫂嫂做主看觑他。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甚么?……”
【第79句】:【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释义:粗柳簸箕细柳斗:类似诗歌中的“起兴”,无具体意义。指男儿长相不讲俊丑。 例句:驿丞道:“你虽是个男身,但只形容丑陋,不中我王之意?!卑私湫Φ溃骸澳闵醪煌ū?。常言道:‘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第80句】:【抬头不见低头见】(惯)指彼此经常见面,很熟悉。 也作“低头不见抬头见”。
【第81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谚)旧指为善或作恶终究会有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也作善恶终有报,只争旱与迟。 善恶必报,迟速有期。
【第82句】:【家有黄金,外有斗秤】(谚)家里有多少金银,四邻八舍有斗有秤给你称量得一点儿不差。指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如何,瞒不过邻里乡亲。 也作“家有黄金外有秤”。
【第83句】: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第84句】:【铺的草,盖的草,有个老伴就是好】(谚)即使穷到下铺草、上盖草的程度,只要有个老伴相依为命,彼此体贴照应,就会感到十分满足。指老年人最难得的是有个老伴。
【第85句】:【事无三不成】(谚)指做事很难一蹴而就,总要多次实践才能成功。
【第86句】:【拿别人当梯子往上爬】(惯)踩着别人往上爬。比喻利用或损害他人,以达到自己升官发财的目的。
【第87句】:【无风树不摇】(谚)如果不刮风,树枝树叶就不会摆动。比喻事情的发生必定有起因,没有起因就不会引出结果来。
【第88句】:【打狗要看主人面】 释义:借指处罚人要看有关人的情面。 例句:可它不是疯狗是醉狗,况且又是田书记的狗,打狗要看主人面,谁敢下手。
【第89句】:【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惯)比喻只看见别人享受,没看见别人付出的代价。
【第90句】: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第91句】:【上命差遣,盖不由己】(谚)上命:上级的命令。差(chai)遣:派遣。受到上级的派遣,行动由不得自己。指奉命令做事,执行人不担干系。 也作上命公差,概不由己。 受人差遣,概不由己。
【第92句】:【用人血染红顶子】(惯)顶子:清朝官员装在帽顶正中的饰物,用宝石、水晶、珊瑚、金属制成,以其质料和颜色表示一定的品级。比喻靠害人来谋取官职。 也作“拿人血染红顶子”。
【第93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此语比喻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语出宋代戴复古《寄兴》:“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足赤:足金、纯金。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也没有白璧无瑕的美玉。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和错误。 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没有十足之赤的金子。这是符合辩证法的普遍规律。
【第94句】:【太平不用旧将军】(谚)旧指当天下安定的局面形成后,皇帝就会采取各种手段,疏远、排斥以致迫害开创大业的武将。
【第95句】:【金乡邻,胜于银亲眷】(谚)乡邻好比金子,亲眷好比银子。指紧挨的近邻比远处的亲戚要亲近、可贵得多。
【第96句】:【敢吃三斤姜,敢挡三条枪】(惯)比喻敢作敢当,无所畏惧。
【第97句】:【胎毛未干】(惯)胎毛:胎发。讥讽人年幼无知。
【第98句】:【热水烫脚,顶住吃药】(谚)指每天用热水烫一次脚,舒筋活血,其效力顶得上吃药治病。
【第99句】:【树怕伤根,人怕伤心】 释义:人伤了心,丧失了勇气和希望,很难振作起来。 例句:树怕伤根,人怕伤心。丁世宗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人们对他冷眼相待,有的人一见他就像躲瘟疫似地离得远远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