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名人
南开大学历任 张伯1876-1951),1919年至1948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伯苓,名寿春,行,汉族,1876年4月5日生于天津。
南开大学创办人,亲任校长30年。
1937年日军炸毁南开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梅贻琦、蒋梦麟共同担任联大常务委员,并先后担任保定高等学堂总教习、清华学校教务长、直隶女子师范校长、北京师范大学董事、齐鲁大学董事长、东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及国民参政会副议长、考试院院长等职。
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接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
服务海军期间,亲历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心教育救国,创办新式教育,遂弃戎从教,在天津严修家馆教授西学。
以后,积极仿学日本、美国教育,倡办新式学校,联合严修等地方著名人士捐输财力,先后创办私立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和南开小学等。
1936年在四川重庆成立南渝中学(后改名重庆南开中学),主掌上述系列学校之校务,使南开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第一个成功的范例,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
张伯苓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办学思想和实践,强调“德育为万事之本”,德、智、体、美四育并进,手订“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教育学生“尽心为公,努力增能”,培养爱国为公、服务社会的人才。
反对照搬欧美教育制度,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结合中国实际,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作出重要的贡献。
张伯苓以倡导爱国教育和重视学校体育,为教育界所钦敬,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和全国竞赛活动。
建国前历任各届全国运动会总裁判长,因教育成就卓著,先后被授予国家奖赏及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校名誉博士。
1951年2月23日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75岁。
198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举行张伯苓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题词:“绩著南开,教泽广布”,彭真题词:“兴办学校,改革封建落后教育的民主主义爱国教育家”。
南开大学敬塑张伯苓铜像,以资永怀。
何廉(1895-1975),湖南邵阳人,1948年出任南开大学代理校长,著名经济学家。
1919年赴美留学,耶鲁大学博士。
1926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商科财政系和统计学教授。
翌年,以“研究社会经济以促进本国学术的进步”为宗旨,成立南开大学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名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1931年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积极推进经济学教学“中国化”,主张“教学与研究相辅而行”,率先倡导开展中国社会经济的研究,带领并组织研究人员研究中国物价统计,编制并公开发表各类物价和生活指数,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
同时,领导了对山东、河北向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
何廉被誉为“在国内最早引入市场指数之调查者”和“我国最早重视农业的经济学家”。
30年代后期,转入国民政府行政院任职,继续主持和关心南开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积极参与南开大学复校工作。
1947年赴美,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访问学者,后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75年病逝于纽约。
杨石先(1897-1985),男,1949年至1950年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57年至1969年、1979年至1981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蒙古族,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
1897年1月8日生于杭州(祖籍安徽怀宁)。
1910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1918年和1929年两次赴美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攻读化学,1931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受聘于南开大学,历任南开大学教务长、校长、名誉校长;曾当选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部主任,国家科委化学组组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全国科协副主席,天津市科协主席等职。
1953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民进天津市主委。
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石先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培育了一大批科学人才,其中10余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农药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研究领域,先后发表了《有机磷杀虫剂的研究》(1-8),以及有关植物刺激剂、杀菌剂研究的学术论文40余篇,研制了杀虫剂久效磷、除草剂燕麦敌、杀菌剂、叶枯净等十几种新农药;并著有《有机磷化学进展》,译有《国外农药进展》等专著,为我国农药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工作。
杨石先教授长期担任学校行政领导工作。
建国后,为南开大学的改造、调整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办学指导思想上,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基础理论教育,较早提出高等学校应担负教学、科研双重任务。
1962年在南开大学亲自创建了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
重视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办学条件的建设。
在他的领导下,南开大学成为我国教育和科研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
臧伯平(1913-),男,汉族,又名臧树棠,河北省唐县人,1978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早年就学于保定第二师范、北京民国大学国文系。
历任唐县县委书记、灵寿县县长、第四专员公署专员、石家庄市市长。
建国后先后担任河北省建设厅厅长、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七局局长、北京航空学院党委第二书记,1964年调任南开大学党委书记,1978年任南开大学校长,1979年任教育部副部长,并连续两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臧伯平长期担任高等学校党政领导工作,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潜心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熟悉高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管理经验。
工作作风扎实,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师生职工生活,强调教师教书育人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期间,为推进全国职工教育、民族教育,以及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作出了贡献。
臧伯平工作之余,先后发表长篇小说《破晓风云》、诗集《步尘小集》、回忆录《七月风暴》和《足痕》等作品。
滕维藻(1917-2008),男,汉族,著名世界经济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教授,世界经济博士导师。
1981年10月至1986年1月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1917年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阜宁县。
1942年从浙江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考入西南联大研究院南开商科研究所经济学部,1944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46年受聘南开大学任教至今,历任金融贸易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副教务长、副校长、代理党委书记、校长。
现任南开大学顾问、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经济组召集人等职务,并曾被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聘请为跨国公司委员会高级顾问,是我国被选担任该职的第一位专家。
滕维藻教授长期从事世界经济和跨国公司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40年代,发表了多篇评介西方金融演说和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文章。
60年代开创学校大洋洲经济研究,为我国研究外国经济填补了一项空白。
此后,编撰《美元霸权地位的垮台》、《日本经济畸形发展》、《澳大利亚经济》、《跨国公司剖析》等著作。
滕维藻教授担任南开大学校长期间,为把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把学校办成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学校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国家急需和薄弱、短缺专业,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培养高级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滕维藻教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母国光(1931-),男,汉族,1986年1月至1995年8月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著名光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光学仪器博士生导师。
1931年生于辽宁锦西,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
曾任南开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和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应用光学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大学国际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光学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职;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任校长期间,在保持和发扬南开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强调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提出“社会主义为方向,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化改革为途径,提高质量为目的”的工作思路,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较大发展,为使南开大学接近和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母国光教授长期从事光学和应用光学的科研和教学,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取得重大成果10余项,主要代表著作《光学》。
他的白光光学处理、光学模式识别、彩色胶片的档案存贮、黑白片作彩色摄影、假彩色编码及光学神经网络等研究得到国家级奖多项和国际光学界的普遍承认。
1988年获日本国立命馆大学名誉理学博士,1990年和1991年先后当选为美国光学工程学会的Fellow,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母国光教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侯自新(1941-),男,出生于中国天津市。
1967年南开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南开大学数学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名誉博士。
1995年至2006年5月任南开大学校长。
侯自新教授曾任南开大学数学系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九届-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现任中国高等院校数学研究与高等人才培养中心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天津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
侯自新教授多年从事李群、李代数及齐性空间微分几何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研究解决了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数学问题,如:明确给出了实半单李代数的Weyl群的结构,完满地解决了这个长期未能解决的课题;对半单齐性流形上凯勒结构及仿凯勒结构问题的研究也做出重要贡献。
已在《中国科学》、《Journal of Algebra》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被美国、德国的“数学评论”聘为评论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李群及其表示理论”的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第十届数理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
已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二十余人。
侯自新教授于1990年、1998年先后获得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天津市中青年授衔专家—李群专家称号,2000年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2005年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南开大学现任校长 饶子和,男,汉族,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理事会执行理事。
主要从事与重要病毒和肿瘤相关的蛋白质结构、功能以及创新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申请专利8项。
因在线粒体膜蛋白复合物Ⅱ的三维精细结构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荣获“陈嘉庚科学奖”;又因在SARS基础研究中的卓越贡献而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最高奖——“的里雅斯特科学奖(Trieste Science Prize)”。
1950年9月出生于江苏南京,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院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
1992年任牛津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研究员,1996年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主任,1999年任清华大学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0年任清华大学“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2004年兼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2006年5月26日起接替侯自新任南开大学校长,2006年12月19日被聘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首任院长。
主要学术成就:在《Nature》上发表了SIV-MA的晶体结构,首次提出HIV及其家族分子的装配模型;在《Cell》上发表了H Factor Ⅸ EGF-like Domain与Ca++结合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揭示了该复合物的生物学机理;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成功地解析出第一个SARS病毒的蛋白质-3CLPRO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抗SARS药物的发现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论文在《PNAS》上发表。
其研究组已经系统地表达出200余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解析出50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
南开历任校长名字
南开大学历任校长 张伯苓(1876-1951),1919年至1948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张伯苓,名寿春,以字行,汉族,1876年4月5日生于天津。
南开大学创办人,亲任校长30年。
1937年日军炸毁南开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梅贻琦、蒋梦麟共同担任联大常务委员,并先后担任保定高等学堂总教习、清华学校教务长、直隶女子师范校长、北京师范大学董事、齐鲁大学董事长、东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及国民参政会副议长、考试院院长等职。
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接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
服务海军期间,亲历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心教育救国,创办新式教育,遂弃戎从教,在天津严修家馆教授西学。
以后,积极仿学日本、美国教育,倡办新式学校,联合严修等地方著名人士捐输财力,先后创办私立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和南开小学等。
1936年在四川重庆成立南渝中学(后改名重庆南开中学),主掌上述系列学校之校务,使南开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第一个成功的范例,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
张伯苓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办学思想和实践,强调“德育为万事之本”,德、智、体、美四育并进,手订“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教育学生“尽心为公,努力增能”,培养爱国为公、服务社会的人才。
反对照搬欧美教育制度,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结合中国实际,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作出重要的贡献。
张伯苓以倡导爱国教育和重视学校体育,为教育界所钦敬,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和全国竞赛活动。
建国前历任各届全国运动会总裁判长,因教育成就卓著,先后被授予国家奖赏及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校名誉博士。
1951年2月23日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75岁。
198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举行张伯苓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题词:“绩著南开,教泽广布”,彭真题词:“兴办学校,改革封建落后教育的民主主义爱国教育家”。
南开大学敬塑张伯苓铜像,以资永怀。
何廉(1895-1975),湖南邵阳人,1948年出任南开大学代理校长,著名经济学家。
1919年赴美留学,耶鲁大学博士。
1926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商科财政系和统计学教授。
翌年,以“研究社会经济以促进本国学术的进步”为宗旨,成立南开大学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名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1931年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积极推进经济学教学“中国化”,主张“教学与研究相辅而行”,率先倡导开展中国社会经济的研究,带领并组织研究人员研究中国物价统计,编制并公开发表各类物价和生活指数,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
同时,领导了对山东、河北向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
何廉被誉为“在国内最早引入市场指数之调查者”和“我国最早重视农业的经济学家”。
30年代后期,转入国民政府行政院任职,继续主持和关心南开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积极参与南开大学复校工作。
1947年赴美,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访问学者,后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75年病逝于纽约。
杨石先(1897-1985),男,1949年至1950年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1957年至1969年、1979年至1981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蒙古族,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
1897年1月8日生于杭州(祖籍安徽怀宁)。
1910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1918年和1929年两次赴美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攻读化学,1931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受聘于南开大学,历任南开大学教务长、校长、名誉校长;曾当选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部主任,国家科委化学组组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全国科协副主席,天津市科协主席等职。
1953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民进天津市主委。
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石先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培育了一大批科学人才,其中10余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农药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研究领域,先后发表了(1-8),以及有关植物刺激剂、杀菌剂研究的学术论文40余篇,研制了杀虫剂久效磷、除草剂燕麦敌、杀菌剂、叶枯净等十几种新农药;并著有,译有等专著,为我国农药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工作。
杨石先教授长期担任学校行政领导工作。
建国后,为南开大学的改造、调整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办学指导思想上,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强调基础理论教育,较早提出高等学校应担负教学、科研双重任务。
1962年在南开大学亲自创建了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
重视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办学条件的建设。
在他的领导下,南开大学成为我国教育和科研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
臧伯平(1913-),男,汉族,又名臧树棠,河北省唐县人,1978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早年就学于保定第二师范、北京民国大学国文系。
历任唐县县委书记、灵寿县县长、第四专员公署专员、石家庄市市长。
建国后先后担任河北省建设厅厅长、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七局局长、北京航空学院党委第二书记,1964年调任南开大学党委书记,1978年任南开大学校长,1979年任教育部副部长,并连续两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臧伯平长期担任高等学校党政领导工作,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潜心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熟悉高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管理经验。
工作作风扎实,密切联系群众,关心师生职工生活,强调教师教书育人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期间,为推进全国职工教育、民族教育,以及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作出了贡献。
臧伯平工作之余,先后发表长篇小说、诗集、回忆录和等作品。
滕维藻(1917-2008),男,汉族,著名世界经济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教授,世界经济博士导师。
1981年10月至1986年1月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1917年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阜宁县。
1942年从浙江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考入西南联大研究院南开商科研究所经济学部,1944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46年受聘南开大学任教至今,历任金融贸易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副教务长、副校长、代理党委书记、校长。
现任南开大学顾问、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经济组召集人等职务,并曾被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聘请为跨国公司委员会高级顾问,是我国被选担任该职的第一位专家。
滕维藻教授长期从事世界经济和跨国公司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40年代,发表了多篇评介西方金融演说和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文章。
60年代开创学校大洋洲经济研究,为我国研究外国经济填补了一项空白。
此后,编撰、、、《跨国公司剖析》等著作。
滕维藻教授担任南开大学校长期间,为把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把学校办成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学校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国家急需和薄弱、短缺专业,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培养高级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滕维藻教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母国光(1931-),男,汉族,1986年1月至1995年8月出任南开大学校长。
著名光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光学仪器博士生导师。
1931年生于辽宁锦西,195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
曾任南开大学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和现代光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应用光学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大学国际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光学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职;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任校长期间,在保持和发扬南开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强调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提出“社会主义为方向,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化改革为途径,提高质量为目的”的工作思路,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较大发展,为使南开大学接近和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母国光教授长期从事光学和应用光学的科研和教学,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取得重大成果10余项,主要代表著作《光学》。
他的白光光学处理、光学模式识别、彩色胶片的档案存贮、黑白片作彩色摄影、假彩色编码及光学神经网络等研究得到国家级奖多项和国际光学界的普遍承认。
1988年获日本国立命馆大学名誉理学博士,1990年和1991年先后当选为美国光学工程学会的Fellow,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母国光教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侯自新(1941-),男,出生于中国天津市。
1967年南开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毕业,南开大学数学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名誉博士。
1995年至2006年5月任南开大学校长。
侯自新教授曾任南开大学数学系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九届-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现任中国高等院校数学研究与高等人才培养中心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天津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
侯自新教授多年从事李群、李代数及齐性空间微分几何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研究解决了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数学问题,如:明确给出了实半单李代数的Weyl群的结构,完满地解决了这个长期未能解决的课题;对半单齐性流形上凯勒结构及仿凯勒结构问题的研究也做出重要贡献。
已在《中国科学》、《Journal of Algebra》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被美国、德国的“数学评论”聘为评论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李群及其表示理论”的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第十届数理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
已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二十余人。
侯自新教授于1990年、1998年先后获得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天津市中青年授衔专家—李群专家称号,2000年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获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2005年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南开大学现任校长 饶子和,男,汉族,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理事会执行理事。
主要从事与重要病毒和肿瘤相关的蛋白质结构、功能以及创新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申请专利8项。
因在线粒体膜蛋白复合物Ⅱ的三维精细结构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荣获“陈嘉庚科学奖”;又因在SARS基础研究中的卓越贡献而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最高奖——“的里雅斯特科学奖(Trieste Science Prize)”。
1950年9月出生于江苏南京,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院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
1992年任牛津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研究员,1996年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主任,1999年任清华大学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研究所所长,2000年任清华大学“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2004年兼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2006年5月26日起接替侯自新任南开大学校长,2006年12月19日被聘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首任院长。
主要学术成就:在《Nature》上发表了SIV-MA的晶体结构,首次提出HIV及其家族分子的装配模型;在《Cell》上发表了H Factor Ⅸ EGF-like Domain与Ca++结合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揭示了该复合物的生物学机理;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成功地解析出第一个SARS病毒的蛋白质-3CLPRO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抗SARS药物的发现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论文在《PNAS》上发表。
其研究组已经系统地表达出200余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解析出50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
陈洪渊的主要事迹
天津的知名人物可不少的,不能以偏概全,天津作为京城的大门户,是文化经济交流的虐待。
绝对是人杰地灵之地。
【查为仁】(1695~1749)清代诗人。
字心谷,号莲坡,又号莲坡居士。
天津人。
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曾建查氏园林别墅水西庄。
查为仁于此广置图书金石鼎彝,结纳国内著名文人、学者。
杭世骏、江沆、厉鹗等著名文学家、经学家、诗坛领袖等都曾寓居水西庄,或吟诗作赋,或挥毫书画,或埋头经史,或著书立说,或鉴赏金石、书画、图籍,产生了大量诗词、文章、书法、绘画作品,使天津古代文学艺术事业以水西庄为中心进入了极盛时期。
其文人之盛,与扬州马氏玲珑山馆、杭州赵氏小山堂南北并称,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文化胜地。
查为仁本人也大展才华,与厉鹗合笺《绝妙好词笺》被收入《四库全书》。
著有《庶塘未定稿》9卷、《外集》8卷、《莲坡诗话》3卷等。
?
【梅成栋】(1776~1844)清代诗人。
字树君,号吟斋。
天津人。
道光年间倡立辅仁学院,主讲席10余年。
曾在天津水西庄与文人名士结成梅花诗社,有许多诗作在士林传诵,是当时天津诗坛公认的领袖。
著有《欲起竹间楼存稿》、《四书讲义》、《管见篇》、《吟斋笔存》等,辑有《津门诗抄》。
【张明山】(1826~1906)民间艺术家。
名长林。
天津人。
泥人张第一代。
幼初入塾,即喜为粘土之戏。
经成年累月地细心揣摩与刻苦实践,对捏塑泥人技术终获独得之秘。
操作时优游自得,若不经意,而得心应手。
为人捏像只须对坐谈笑,抟泥入手,顷刻而成;且能藏泥于袖,悄悄抟塑人像,形神毕肖,栩栩如生。
其作品有古装仕女、戏曲角色和各行业人像,驰誉遐迩,被称为南北塑像者之冠。
其作品曾获巴拿马赛会一等奖和南洋各地展览会奖状、奖牌20多件。
?
【孙菊仙】(1841~1931)京剧演员。
原名濂,字宝臣,号学年。
天津人。
早年是武秀才,曾参与镇压太平军。
30多岁以后由业余爱好京剧而下海从艺,师事程长庚,唱老生,噪音宽亮,唱腔淳朴苍劲,能以气行腔,吞放自如,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孙派,与汪桂芬、谭鑫培齐名。
孙戏以《完璧归赵》、《逍遥津》、《骂杨广》等著名。
孙菊仙不仅演技高超,品德也为人敬仰,不以名角自居,不卖高价票,90岁高龄时,还在津京两地为慈善事业举行义演。
在上海演出时,被旅沪天津人亲切地称为老乡亲,后来叫响,他便以老乡亲为艺名。
晚年终于天津故居。
?
【张兆祥】(1852~1908)画家。
字和庵。
天津人。
师从孟绣村,多才多艺,通晓西洋照相技法和诗文书画,尤擅写生,画花鸟,并吸收郎士宁西洋画法,开一代画坛新风,自成一派。
其作品传世甚少,尤为宝贵。
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的《石榴花》,色彩浓艳,风姿绝伦,堪称珍品。
其弟子陆文郁等人也在画坛名噪一时。
?
【严修】(1860~1929)教育家。
字范孙,号梦扶。
天津人。
清末翰林。
任贵州学政时,倡新学,以奏请开经济特科名于世。
1897年任满辞归,热心于乡里兴学。
先约张伯苓来教家塾,后又辟私宅为敬业中学堂(今南开中学前身),又联合士绅创办民立第一、第二小学,协助地方当局办起多所官立小学与半日学堂、补习所等多种教育机构。
之后,在私宅创办女子小学、保姆讲习所(幼师)、蒙养园,对天津新式教育的兴起,起到了启蒙与促进作用。
1918年与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
晚年倡组城南诗社、崇化学会,讲义理、训诂之学。
著述存稿有诗、文、日记、函札多种,辑录出版有《严范孙先生遗著》、《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等书。
其书法俊逸潇洒,妩媚多姿,为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之一。
【华世奎】(1863~1941)书法家。
字启臣,号璧臣。
天津人。
清内阁阁丞,民国成立之后,以遗老自居,终生不剪辫子。
同严修组崇化学会,主其事。
其书法走笔取颜字之骨,气魄雄伟,骨力开张,功力甚厚。
手书的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字大1米,苍劲雄伟,可谓其代表作。
书法作品小至蝇头小楷,大至径尺以上榜书,结构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苍劲挺拔。
居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之首。
?
【周学熙】(1865~1947)实业家。
字缉之,别号止庵。
安徽东至县人。
1894年中举。
初官于浙江,后为山东候补道员。
1900年入直隶总督袁世凯幕下,主持北洋实业。
1903年赴日本考察工商业,回国后曾作直隶工艺总局总办、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民国后两度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
任期内在天津先后创办商品陈列所、植物园、铁工厂、高等工业学堂、教育用品创造所、滦州煤矿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京师自来水公司、耀华玻璃公司、华新纺织公司以及天津中国实业银行等,成为一个典型的企业集团,奠定了北洋实业的基干,本人亦成为与南方张謇齐名的著名实业家。
著有《止庵诗存》、《止庵诗补集》。
?
【张相文】(1866~1933)学者。
字蔚西,号沌谷。
江苏泗阳人。
光绪丙戌岁试补博士弟子员,后弃科举,殚心新学,尤喜中外地舆科学。
1899年入上海南洋公学专攻史地,后转该校教习。
1901年编写初、中等地理教科书。
1907年任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堂长,出版《地文学》,将生物界纳入地理学,有开创意义。
与张伯苓、吴鼎昌等创办中国地学会,任会长,编辑《地理杂志》月刊。
1920年从事佛学研究。
性喜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塞外,考证秦长城之旧址所在,发现成吉思汗陵寝故址及其碑志,纠正当时历史学家之误,对学术界颇有贡献。
著作有《佛学地理》、《南园丛稿》等书。
?
【梁启超】(1873~1929)学者,政治家。
字卓如,任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人称任公。
广东新会人。
1890年入京会试得识康有为,拜为师,并接触西学。
1895年从康有为入京,协助其发动公车上书,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风靡大江南北,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1898年再次进京,办理保国会,参与新政,多次上书请废八股、设编译局、奖励工艺制造。
7月光绪皇帝召见,命其筹备京师大学堂,主持译书局。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清汉报》、《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参加保皇会。
辛亥革命后回国,在津创办《庸言》月刊,后在袁世凯政府任职。
察觉袁的复辟野心后,于1915年定居天津。
同年袁谋称帝愈急,梁启超策动其学生蔡锷回滇起义,亲自在寓所草成讨袁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送沪发表。
袁倒台后梁启超赴欧考察,1920年回国办《改造》半月刊,并在清华、北大任教。
此后即脱离政界在津专心著述,完成《清代学术概论》、《墨子校译》、《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专著,并在南开大学及寓所书房饮冰室讲学授课。
著述收入《饮冰室合集》,共148卷,约1400万字,涉及哲学、史学、文学、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等许多学科,时间上囊括古今,地域上兼及中外。
尤其在先秦和明清、近代的学术思想研究方面,留下了一大批颇有见地的著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张伯苓】(1876~1951)教育家。
名寿春。
天津人。
北洋水师学堂毕业,任海军士官生,亲睹甲午之战,愤然立下教育救国大志。
1903年随严范孙赴日考察教育,1904年创办南开中学。
1917年,张伯苓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考察教育,研究私立大学的组织方式。
1919年,由江苏督军李纯赠50万银元,张伯苓在天津西南八里台一带购地400亩,建造校舍,创办了南开大学。
1923年创立南开女子中学。
1928年,又建南开小学,从而完成了南开由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制。
后来,又于1931年成立南开经济研究所,次年成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1936年在重庆成立南渝中学。
1938年任国民参政员并当选为副议长,1945年出席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1948年出任考试院院长。
张伯苓和严范孙创立的南开大学、中学、小学,是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的典范,培育了周恩来等众多英才,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王襄】(1876~1965)学者。
字纶阁,号
室。
天津人。
从20岁起酷好考古研究,是中国较早鉴识和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所著《?
室殷契类纂》、《?
室殷契文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还著有《流沙坠简勘误记》、《秦前文字韵林》、《古文源流臆说》、《古陶今
》等书。
王襄的书法也颇具功力。
1949年后任《甲骨文会集》编委,天津文史馆馆长,天津市政协委员。
?
【李叔同】(1880~1942)艺术家,佛学家。
原名文涛,法号弘一。
天津人。
童年读诗书,喜好旧诗词,擅长书法金石。
1905年赴日本学习西洋画与音乐,并与曾孝谷、欧阳予倩组春柳剧社,主演《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等名剧,开中国话剧运动的先河。
回国后曾执教于天津、上海、杭州、南京。
全国教音乐、西洋画的教师,多得其亲传,丰子恺、刘质平等名家皆其得意高足。
李叔同前半生既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又是诗人、音乐家、画家、书法篆刻家,均有名作问世。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专研戒律,被尊为南山律宗大师,律宗第十一世祖,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僧。
所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曾影印成书。
?
【马千里】(1885~1930)教育家。
名仁声。
天津人。
南开中学、北洋大学毕业。
曾在南开中学、直隶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既是周恩来的老师,又是邓颖超的老师。
马千里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担任天津各界联合会副会长、抵制日货委员会主席,发动群众罢课罢市,请愿示威。
大革命前后,马千里积极支持共产党的革命活动。
资助周恩来赴日留学,周恩来旅欧时常与马千里通信往来。
马千里还将周恩来写的《警厅拘留记》、《检厅日录》在自己创办的《新民意报》上发表。
1921年,马千里创立天津达仁女校,积极支持邓颖超、刘清扬等组织女星社,开展妇女解放运动。
还曾担任药王庙小学校长、河北省立一中校长、南开校友总会主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曾兼任天津红十字会干事长和副会长,一生忘我工作。
?
【刘奎龄】(1885~1967)画家。
字耀辰。
天津人。
南开中学首班毕业生,自幼学习郎世宁画法,研究五代、宋、元诸家,尤其是明代吕纪、清代沈铨的画技,并将西洋画之色彩、透视比例融合于中国传统工笔国画之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其作品纤细逼真,神态自然,以《孔雀图》最为著名,深得徐悲鸿赞扬,在中国近代画坛独树一帜。
?
【刘凤鸣】(1889~1978)民间艺术家。
回族。
天津人。
15岁开始随外祖父马顺清学习刻砖技艺。
马顺清是天津著名刻砖艺人,在清道光年间,将天津砖刻发展为独立于建筑之外的民间艺术,并开创了堆贴法,扩大立体空间,使作品层次分明。
刘凤鸣继承和发扬了马顺清的贴砖法,创造了天津刻砖的独特风格,被誉为刻砖刘,以立体和半立体透雕见长,在方砖上所刻山水、花卉、人物、鸟兽形象生动逼真,构思精巧,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杨石先】(1896~1985)化学家、教育家。
安徽怀宁人。
蒙古族。
1931年在美国获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南开大学理学院院长。
1947年任南开大学教务长、代理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化学会理事和天津科协主席。
是中国有机农药研究事业的开拓者,曾在1956年参加周恩来亲自主持的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担任综合组组长,先后发表过40余篇论文,研制成功10多种农药,并培养了大批人才,是中国教育界一代名师。
【哈荔田】(1911~1989)医学家、教育家。
河北保定人。
回族。
出身中医世家,早年师从国医泰斗施今墨,三四十年代便享誉津门,在中医诊治和理论研究上造诣颇深,尤擅长妇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创立了天津首家公立联合诊所,又遵照周恩来亲自指示,创建天津中医学院,为教育和培养中医人才、弘扬中华传统医学付出毕生辛劳。
其医术之精、医德之高蜚声中外,所诊治过的患者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高层领导或海外政要,无不交口称赞,临终之前还坚持为群众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