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观后感300字
这几天,我看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题目就是《火明园》,使难忘。
看完这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后。
我的眼在流泪,我的心也跟着淌下苦涩的泪水。
我的心灵被一种耻辱感啮噬着,被愤怒的火焰燃烧着。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想看看有许多美丽传说、极其精美、举世无双的圆明园呢
那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致的亭台楼阁,那奇异的花草树木,那价值连城的国宝……然而,这一切都不存在了,留下来的只是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柱孤零零地躺在那里,他们好像在向人民诉说着当年的痛苦、耻辱和折磨。
90多年前,嗜血成性的八国联军,无视中国人民的尊严,大量地占领中国国土,大肆掠夺圆明园的文物和财宝,推倒圆明园的楼台亭阁,毁坏圆明园的奇花异草。
为了掩饰其罪行,他们还放火燃烧了圆明园,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融艺术和建筑与一体的圆明园在此时此刻变成了一片废墟…… 啊
这一切的一切——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奇耻大辱
这样的耻辱在黑暗的旧中国,又何止一次呢
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怎能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呢
我们的祖国这正在发展,祖国的未来蓝天有待我们去描绘
我们一定要把过去的这一种耻辱——永记铭记在心啊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2000字左右
几个清朝的皇帝,因为游牧出身的秉性,也因为人性的原始需要,雇佣了最大数量的工匠,花费了最大规模的金钱,建造了一个地球上最大的私家宅院。
但是,这个豪华的宅院最终却毁于一场战争。
圆明园,万园之园,东方的博物馆,独一无二的人间仙境。
一个家族的欢乐和痛苦;一个帝国的兴盛和衰亡,一个民族的荣耀和耻辱,所有这一切,都浓缩,铭刻在圆明园上。
圆明园的建设标志着大清盛世的到来,它的毁灭昭示着一个帝国不可逆转的败落,文明的玄机和历史的诅咒尽在其中。
圆明园纪录片讲了哪些知识
一、“万园之园”再现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耗时150余年完成,以其空前的规模和神秘的东方帝国情结而成为举世瞩目的“万园之园”。
然而今天的圆明园,留下的不过是一座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而又极富梦幻色彩的废墟,和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的无限凄凉。
二、皇帝与洋人 《圆明园》的第一主角是“圆明园”,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圆明园永远没有办法开口告诉我们她华丽外衣下的秘密,能说的只能是生活在圆明园里的人。
从圆明园的兴建到覆灭的150年间,一共经历了六代大清皇帝,从康熙到咸丰,可惜尽管他们生活在圆明园里,却没有留下当年圆明园中真实生活的记录。
留下那些记录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宫廷画家郎世宁。
作为经历过三代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又亲身参与过圆明园建设的神职人员,郎世宁便如留给圆明园历史的一份厚礼。
尽管无法掌握圆明园中的所有秘密,郎世宁还是以上帝的名义,忠实地记录下了当时印刻在他眼中的圆明园和清廷生活。
同样的还有英军中一位牧师麦基的日记。
在两位洋人的旁白解说下,圆明园的历史变成一个个洋人口中的故事的串联。
纪录片《圆明园》不再是常规意义上的纪录片,更像是讲述历史故事的故事片。
三、《圆明园》的意义 谈及《圆明园》拍摄的意义,金铁木认为关键并不在于这是首次国内完整完成的CG制作电影,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用国人自己的历史去感动国人的纪录片。
这种感动抛开以往的“科教”和“专题”手段,利用更多“艺术”和“故事”的交融,却并不是现代社会已经过于习惯的娱乐化情绪滋长,而是非娱乐性质的一种感情升腾:对还原历史真相的直面。
有谁看过《圆明园》这部纪录片吗,有什么感想
动画、复原错误的很多,比如 黄花阵的凉亭,老照片显示是覆盖琉璃瓦的中式木亭,片子中是西洋石制凉亭;西洋楼的琉璃瓦是五彩的,片中不是(这条可以勉强原谅)